《西遊記》是中國古典神魔小說,也是四大名著之一,作者為明代的吳承恩。故事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——唐代高僧玄奘。這位大譯經師自少年時代修習佛法,因困惑於各門派對佛經的翻譯和解釋各不相同,於是在公元627年西行萬里求法,一路上歷盡艱辛。他游學印度十幾年,在佛經辯論大會上,古印度18位國王、3000大小乘佛教學者和2000外道,都被他的學識和辯才折服。其後玄奘啟程回國,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。唐太宗親至朱雀橋邊迎接他,在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存放玄奘帶回來的佛經,並親做《大乘三藏聖教 序》,給與玄奘極高的評價。玄奘及其弟子譯出佛經75部,1355卷,於公元664年圓寂。
吳承恩將玄奘取經的歷程加以發揮,一路上安排了許多妖魔鬼怪的恐嚇、榮華富貴的誘惑和美色的考驗。在《西遊記》中,玄奘有三位神通廣大的徒弟,分別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,曾為天篷元帥的豬八戒和曾為捲簾大將的沙和尚,此外還有白龍馬為腳力。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,才將真經取回東土。玄奘被如來佛封為旃檀功德佛,孫悟空為鬥戰勝佛,豬八戒為凈壇使者,沙和尚為金身羅漢,白龍馬封八部天龍。
《西遊記》不僅僅是一部小說,其中有很多對人修煉的隱喻,譬如開篇第一回的題目中有“心性修持大道生”,告訴人要修煉心性才能得成正果。孫悟空被稱為 “心猿”,意指人的心象猿猴一樣難以控制,而修煉就要能夠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外物的誘惑。孫悟空皈依佛門,拜玄奘為師後,立即降伏六賊,即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可能帶給修煉人的干擾,回目為“心猿歸正,六賊無蹤”。此外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還有跟五行的關係配合等。因此《西遊記》並不純為給人娛樂消遣之用。
神韻藝術團將《西遊記》中的一些著名章節回目加以濃縮和改編,使之更適合舞台演出。